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功派夫 日日勤修炼·铁杵磨成针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自然门功夫,顾名思义,其练习过程强调以自然为核心原则。然而,需要明确的是,任何一门技艺的精通,起始阶段往往都要经历从生疏到熟练、从刻意到自然的过程。自然门功夫也不例外,倘若在初始阶段不遵循既定的规范,不付出艰辛努力,绝无可能达到运用自如、挥洒畅快的境界。所以,自然门功夫虽注重自然,但在练习过程中也有特定的拳式。练习者应避免刻板拘泥,顺应自然规律,同时严格遵循既定的法则。经过长时间的积累,方能真正领悟自然门功夫的精髓,达到炉火纯青的自然境界。
自然门的根基拳法看似简洁明了,实则蕴含着诸多深奥的关键要点,初学者往往会觉得复杂难懂。入门的基础功夫是以内圈手练习为根基,练习者采用矮裆姿势,沿着特定的圆形轨迹行走(见图1)。
图片
随后,进入推手(又称鬼头手)的练习阶段。练习顺序为先阳手后阴手,阳手是手掌从手背方向伸出,呈虎爪掌形状;阴手则是手掌从掌下方向伸出。在练习过程中,还需结合踢腿动作,先以脚趾发力,再过渡到并腿发力,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绕圈练习。练习的步数从最初的一百步逐渐增加至二百步、三百步、四百步;练习时长也从半时辰逐步延长至一个时辰、两个时辰,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。如此持续两年后,练习者的气息会逐渐沉稳,目光也会变得更加敏锐,据说功夫精湛者甚至能做到数小时目不转睛。若从外功过渡到内功练习,大约两年半后,外功中刚猛暴烈的劲道将逐渐消退,此时便可以学习吞吐、浮沉等技法的运用,以及各类手法和腿法。经过五年的修炼,还有独门绝技等待开启,不过这需要练习者达到相应的功夫水平,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。此后,随着功夫的不断精进,便进入纯粹的修养阶段。八年至十年后,每日清晨只需稍加练习,便能确保功夫终身不退。这便是自然门功夫修炼的大致历程。
在少林功夫的练习中,早起后通常忌讳大小便,以防泄掉体内的气。但自然门的理念与之截然不同,它恰恰主张借此来排出体内浊气。此外,自然门早起还有一套独特的舒筋方法,这也是其根基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自然门功夫的动作或许并不追求外在的美观,但在实际应用和强身健体方面却具有显著优势。以走圈的内圈手功夫为例,练习者若能坚持每天清晨走上几圈,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。除了内圈手,自然门还有上桩功夫,用于锻炼内膜,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有所成效;走簸箩功夫则更为漫长,需十年方可练成。自然门的训练器械中,子母球一个重16斤(8000克),另一个重20斤(10000克);鸳鸯环共有16对,每只重1斤(500克),总重32斤(16000克),均由铅制成。在第三年的特定九天内,还会引入睡圈两对,但只有达到相应功夫水准的练习者才有资格学习。此外,训练器械还包括虎口棒、沙包、骈板、钻竹、三角桩、道桩、插沙、切砖以及最后的挡板、地奔子等。这些练习项目需要练习者在十年的时间里,日复一日地坚持,不可有一天中断。此外,自然门还有不下数十种辅助性的小功夫。
以下介绍的各项功夫,均需在练习内圈手两年之后方可开始尝试,否则,由于气息尚未完全下沉,练习者极易因练习不当而引发身体不适。
1. 子母球
子母球分为大小两个,较小的称为子球,较大的称为母球。练习时,先从子球入手,熟练后再过渡到母球。练习方法包括抓、斩、切、刺、抛、刷、点、拿等。练习者需在早晚采用马步姿势进行练习,特别要注意避免使用蛮力,应缓慢、平稳地操作,且无需借助药物辅助,待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,自然能够掌握(见图2)。
图片
2. 沙包及虎口棒
沙包由四层厚布制成,内部填充绿豆大小的铁沙,直径约为5.5寸(约18.5厘米),主要用于练习抓扣劲力(见图3)。
图片
虎口棒为木棒,长4.6寸(约15厘米),横截面圆的直径为1.9寸(约6.5厘米),用于锻炼虎口的力量,练习时需双手握住木棒,反复进行捏揪动作。
3. 鸳鸯环
鸳鸯环由铅铸造而成,每只重一斤(500克)。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练习者,通常先从半斤一只的鸳鸯环开始练习,共四对;有一定根基的练习者则可跳过此步骤。鸳鸯环需套在双手上,但位置不能超过肘后,练习时通过鬼头手的动作将其推出。由于鸳鸯环的操练方法较为复杂,难以通过图示完整呈现,需由师傅当面传授才能领会其要领。鸳鸯环内圈直径为2.6寸(约9厘米),铅的直径为0.4寸(约1.2厘米 见图4)。
图片
4. 三角桩
三角桩由一根长3.2尺(约107厘米)的木桩制成,将其1.5尺(50厘米)钉入地下,顶部绑上麻绳,练习者通过两腿反复击打麻绳来进行训练(见图5)。
图片
5. 上桩
上桩功夫主要用于锻炼内膜,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。当功夫练成后,练习者能够用胸部承受桩上的压力,由他人搬起双腿横向抛出,身体可在空中旋转四五圈;功夫深厚者甚至能在背上压上百余斤的石块,同时还能轻松地吃点心、谈笑风生。桩头类似磨心,只需覆盖一片布即可。桩高2.5尺(约83厘米),埋入地下三尺(100厘米,见图6)。
图片
6. 走簸箩
走簸箩所用的簸箩由竹子编制而成,重约8至9斤(4000 - 4500克),内部装有200斤(100000克)小石块。每49天,练习者需从簸箩中捡起3斤(1500克)至5斤(2500克)的石块,随着时间推移,当簸箩中只剩下30斤(15000克)石块时,便极难再捡起,此时只能捡起几两(约数十克)的石块。练习过程中切不可急于求成,只有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练习,才能真正掌握这一功夫,达到脚下轻盈的效果。练习时,双手可以扶住簸箩边缘,但需保证身体不会掉落(见图7)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